1913年,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开始筹划全国设立六所高等师范学校。这些学校分别位于北京、南京、沈阳、成都、广东和武昌,旨在提升中国的教育水平。其中,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后来更名为武昌大学,并成为武汉大学的前身。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主角便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蒋牧良。 蒋牧良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奋斗。1901年,蒋牧良出生在湖南湘乡县杨家滩桥头的一个没落乡绅家庭。年幼时,他便失去了父亲。即便在困苦的环境中,蒋牧良依然没有放弃学业,他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由于家境贫寒,高昂的学费使他一度无力继续求学。面对困境,他只能去矿山找了份小职员的工作配资导航网,试图筹集学费。
展开剩余40%新中国成立后,蒋牧良继续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他先后担任了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解放军文艺丛书》编辑部副主任以及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1958年,他被选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然而,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席卷了全国,作为知识分子的蒋牧良也未能幸免。遭遇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他不仅被剥夺了党籍,甚至失去了工作。尽管如此,蒋牧良始终没有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坚信自己一生的清白,深信光明最终会到来。 1973年2月,蒋牧良终于迎来了“解放”,恢复了党籍,并被任命为湖南省文化组副组长。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蒋牧良在恢复工作仅七天后,就因病去世,享年72岁。 蒋牧良的创作生涯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部缩影。无论是参与左翼文学浪潮中的乡土叙事,还是在抗日烽火中的纪实写作,蒋牧良都在不断摸索并最终贡献了自己的文学力量。他始终坚持“为被侮辱者立传”的创作观,并用他那带有浓重地方特色的语言,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文学道路。尽管他的作品在长期的文学史叙述中被遮蔽,但它们所体现的底层生命力配资导航网,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语境下,依然焕发出别样的启示和价值。
发布于:天津市盛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