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文慧为患儿查体。
■记者 王江黎 文/图
在儿科医生褚文慧眼里,每次接诊都像是一场抽丝剥茧的“探案”:开局一个哭闹的娃,散落着家长碎片化的描述,而褚文慧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从哭声里辨明病灶,在细微的体征变化中锁定病因。她用温柔和细致,在日常的细碎里守护着生命最初的模样。
8月13日,记者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儿内一科见到褚文慧时,她前脚刚刚结束高强度长夜班的值守。依旧活力满满的她脚下生风,她快速束好了头发,整了整白大褂,开始了此次采访。
听声辨症
在“哑科”里练就“解码”本领
儿科又被称为“哑科”,患儿无法准确诉说病痛,家长往往被焦虑裹挟得语无伦次。如何从混沌信息中抓住关键线索,完成高效精准的诊断?这是褚文慧近十年儿科生涯里,日复一日打磨的“必修课”。
展开剩余68%褚文慧日常兼顾门诊坐诊和病房管理两头工作,像个高速运转的陀螺。在门诊诊室里,前来就诊的患儿常常用哭闹传递信号。褚文慧则练就了从哭声中辨病因的“绝技”:烦躁的哭可能是腹痛,委屈的哭或许是害怕,而持续尖锐的哭往往预示着急症。
“给娃做检查,得会‘哄’。”褚文慧笑着分享自己的“吸引力法则”:0-1岁的婴幼儿,可以通过柔和的声音和简单的逗弄建立联系;1-3岁的孩子有的对白大褂有恐惧,通常要灵活变通,把手上现有的一切事物变为玩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3岁以上的孩子则可以通过鼓励引导其配合检查……
住院病房收治的多是急危重症患儿,时刻考验着医者的警觉性。“肺炎患儿要密切观察呼吸变化,肠套叠宝宝得关注腹痛和排便情况,川崎病患儿的恢复期最考验细心,哪怕一点细微变化都可能是危险信号。”聊起病区里孩子们的症状,褚文慧脑子里像装着一本“活档案”。
前一天夜里值班,她新收了5个患儿,其中一个仅3月龄大的宝宝,来的时候咳嗽、喘息,家属急得手足无措。“宝宝最近有没有呛奶?家里有人感冒吗?”她一边安排护士给孩子做物理降温,一边快速梳理有用信息。家长这才在慌乱中想起,几天前孩子曾有过一次严重呛奶。褚文慧立刻警觉起来,新生儿呛奶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进而导致细菌感染。综合考虑各种致病可能,再结合检查结果,很快精准锁定了病因。
以情暖心
做连接医患的“共情桥梁”
凌晨的急诊室里,新手妈妈抱着滚烫的婴儿浑身发抖。褚文慧一边敏捷地开具检查单,一边轻拍宝妈汗湿的后背:“你看这小家伙攥着拳头多有力气,现在发烧是身体在跟病毒‘较劲’,咱们做个检查看看‘战场’情况,针对性用药帮他一把,很快就能好起来。”
当遇到因孩子反复腹泻而红着眼圈的父亲,她会拿起检查单在空白处画起简笔画:“你看,孩子的肠道就像环山路,现在有点堵车啦,消化液分泌太多,就像下雨路滑堵了车。咱们用点药帮肠道清一清‘路障’,再调整饮食让‘路况’平稳,问题马上就能解决。”用童趣化解专业壁垒,用耐心熨平焦灼褶皱,褚文慧常常告诉自己,给孩子治病是本分,给家长“疗心”是责任。
褚文慧说,儿科医生得有三份心,对病情的细心、对孩子的爱心,还有对家长的耐心。三者缺一不可。
这份热爱的源头,藏着两段特殊的生命羁绊。褚文慧回忆道,她的母亲是一名护士,从小耳濡目染,让她对“救死扶伤”有着天然的敬畏;更深刻的触动来自她的亲身经历,刚出生时因新生儿窒息陷入险境,是儿科医生的及时抢救挽回了她的生命。“母亲总说,儿科医生是‘生命的摆渡人’,这份职业的神圣让我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向往的种子。”
谈及未来,褚文慧信心满满:“在守护孩童健康的路上老牌股票配资平台,揣着永不消退的闯劲,让每一步都走得铿锵有力。”
发布于:北京市盛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