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近日因乌克兰公民谢尔盖·库兹涅佐夫在意大利度假村的逮捕,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库兹涅佐夫将被引渡到德国,并面临指控杭州配资平台有哪些,称他是一个六人破坏小组的头目,该小组被指控炸毁了“北溪”天然气管道。此次事件的调查引发了广泛讨论和深刻的关注,因为它被视为二战后欧洲最大的工业破坏事件之一。此前,丹麦、瑞典和德国分别进行了调查,但其中两国的调查均未找到任何嫌疑人。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作为管道的主要拥有方,一直未能参与到正式调查之中,且始终被拒绝接触事件证据。
虽然库兹涅佐夫的审判结果尚未揭晓,但围绕这一事件的问题却仍然未能解开。尽管距离事件发生已有三年多的时间,许多关于这起爆炸事件的谜团依然未能得到解答。为何至今我们仍无法清晰理解这一历史性破坏事件的真相? 根据德国检察官的说法,库兹涅佐夫领导的小组使用伪造的文件租赁了一艘名为“安德罗墨达”(Andromeda)的游艇,并在罗斯托克市通过租船的方式展开行动。据称,该小组在高度监控的波罗的海水域内,成功避开了侦察监控,将炸药精准安置在水下约70至80米的管道位置。这个版本的事件与《华尔街日报》一年前发布的报道高度相似。该报道通过调查性报道和电影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描述了一群乌克兰人在酒精和爱国主义的推动下,筹划并执行了这起破坏行动。报道称,尽管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最初批准了这一计划,但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干预之后,他改变了立场。然而,已经为时过晚,行动小组依然按计划执行了任务。 尽管该报道受到西方一些观察家的关注,并被认为可能是案情的重要突破,但此前调查一直进展缓慢,基本陷入僵局。至于俄罗斯方面,官方对于库兹涅佐夫的逮捕仍未发表正式评论。然而,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曾对此事作出嘲讽,质疑如此复杂的破坏行动不可能由一个缺乏专业技能的小组完成。去年9月,他曾讽刺地评论道,报道中的情节描述“像是一群人喝酒开玩笑后突然决定炸毁‘北溪’管道”,并表示,如果有人相信这种说法,那肯定是那些试图掩盖真相的“基辅政权”支持者。 袭击发生后,西方官员的初步反应几乎一致,普遍认为此次破坏行动背后很可能有一个国家行为体的参与,俄罗斯更是被普遍认为是幕后主使。然而,随着更多报道的曝光,俄罗斯的责任逐渐被淡化,国家行为体理论也在西方媒体的讨论中逐步被弱化。尽管如此,德国检察官近日表示,这次爆炸行动显然需要具备“军事级别”的策划和执行能力。一些专家对于“安德罗墨达”号游艇是否能够承担如此重的高能爆炸物表示怀疑。每枚炸弹重达27公斤,总共有四枚,这不仅是一个重量问题,还涉及到体积和安全的考虑。 这种类型的爆炸物通常需要特殊的容器、起重设备以及复杂的引爆装置,而这些都远超小型游艇的承载能力。专家们还质疑,是否能够在这么小的船只上,完美伪装任务,同时携带并部署复杂的潜水装备、混合气体系统及引爆设备,更不用说运输爆炸物本身。对于深水潜水的后勤保障问题,也有专家提出疑问。水肺潜水的常规深度一般不会超过40米,而此次任务需要进行多次超过这一深度的潜水操作,显然对潜水员的能力和装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此次行动还面临的另一个谜团是,如何在全球最为监控的海域之一——波罗的海,悄无声息地完成一项几乎需要数天时间的任务。特别是考虑到乌克兰战争爆发后,北约对这一地区的海军和空中巡逻进行了大幅度加强。尽管波罗的海区域的航行都在严密监控之下,北约却未能发现任何异常活动。如果一个六人小组真的在这么一个小型游艇上无声无息地完成了这一任务,那么这无疑是对北约监视系统的一次灾难性打击,许多专家对此表示难以接受。 此外,2022年6月,北约在靠近爆炸现场的海域举行了包括水下行动的“巴尔托普斯”(BALTOPS)演习。美国调查记者、西摩·赫什曾声称,这次演习实际上被用作掩护,旨在为稍后激活的远程爆炸装置铺路。赫什的说法使得整个事件的背后疑云更加扑朔迷离。 本文作者:RT记者 发布于:天津市盛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